超越技术的疗愈:与吴明医师同行的心灵之旅

作者:卢琴·米施克 | 2025年5月25日

向吴明杰医师学习

上周拜访我的导师——著名道医吴明杰医师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。不仅学到了无数知识,这段旅程更帮我厘清了纷乱的思绪。

与他共同参与的推拿课程(另六人同习)令人着迷。我们不仅学习了他多年钻研的技法(治疗哮喘、偏头痛、肠易激综合征、骨折、颈背疼痛等),更学会了如何"站立"。吴医师始终强调:为患者治疗时,姿势就是疗愈的一部分。我们必须运用太极原理——马步或弓步——以保护自身能量与骨骼正位。

他坚持要求所有学生和患者必须修习太极或气功。若不愿践行,他甚至会拒绝接诊。"我不想人们依赖我来‘修复’他们,"哪怕这意味着收入减少。他的目标是教会人们** holistic self-care(整体自愈)**。他常说:"医师的治疗只占30%,剩下的70%在于你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修炼。"

我亲眼见证了这一理念的力量。同学GabiJulie不仅是学生,更是活生生的治愈见证:

  • Gabi曾因特发性颅内高压短暂失明,西医建议高风险开颅手术。通过吴医师每周30分钟的推拿治疗,六个月后视力逐渐恢复。

  • Julie30岁时已"濒临死亡",阳气耗尽。童年创伤、严重事故与工作压力摧毁了她。吴医师用中药与传统疗法,重塑了她的身心。

放下的功课

吴医师的存在让我意识到:疗愈的深层意义,在于放下执念,回归当下

他讲过一个故事:两位僧人助老妇渡浅溪,老妇一路抱怨。分别后,年轻僧人气愤不已:"她连谢谢都没说!"年长僧人淡然道:"我早已放下她,为何你还扛着她?"

这故事直击我心——尤其在此刻。三周前,我的脑部MRI显示左脑有一处异常气泡状阴影。见吴医师前,神经外科医生建议三个月后复查。

与比丘尼的对话

在马萨诸塞州拜访吴医师时,我们顺道去了一座佛寺。住持是位90岁的比丘尼,手腕骨折,吴医师一周前为她正骨。当日我们为她换药时,我与一位年轻比丘尼有一段安静对话:

我轻声问:"选择修行后,是否总能保持快乐?若心不平静时,该如何?"
她目光澄澈,微笑答道:"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平静,是我们一生的功课。"
"尊者手腕虽痛,但心不痛。"

最后这句话仿佛专为我而说。当时MRI的结果正困扰着我。她接着谈到佛教"五毒"(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)——这些情绪之毒与吴医师道医理念不谋而合。

我顿悟:自己对检查结果的执着与恐惧,反而可能阻碍疗愈。心念本身,亦可成毒

医道、社群与恩典

吴医师是我所知唯一会为患者下厨的医生。他用心构建以疗愈为中心的社群:患者成为学生,学生成为终生挚友。而我能属于这个群体,何其幸运。

此行也让我与半年前初访结识的朋友CandaceNita重逢。她们分别在西哈特福德与梅纳德为我提供住处——尽管我们只有一面之缘。这份慷慨,让旅程宛如一个圆满的循环。

疗愈发生于身体,更发生在心灵。
在故事里,在一饭一蔬中,在静止与共呼吸间。
通过医学,通过气功,通过放手。

结语与资源

若想了解吴明医师,可观看获奖纪录片👉《我是谁》或访问👉www.wuhealing.com

🌿 愿我们铭记:疗愈是日常修行,更是共赴的旅程。

新书推荐

吴明杰博士四十年经验专著《内在之道》中文版,今年七月在国内出版, 请各位专家同道和养生爱好者共享中医文化盛宴! 

凤阳门中医提倡

七分养三分治

仁心仁术, 精益求精,

终生学习, 终生奉献!

本书是吴明杰行医四十年的精华集合,请大家积极在评论区留言,说出自己养生的问题,分享自己的养生经验,我们会选出幸运读者赠送本书。

此外,本书可以以96元的价格购买,扫码支付并备注您的姓名、电话和收货地址即可。

小朋友 张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