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承脉络揭秘|黎泽泉《德厚恩深韩绍康》-第三章 埋下微观八纲的种子

黎泽泉教授——现年92岁“行走的中医活化石”

三、埋下微观八纲的种子

学中医辨证,经常涉及八纲,韩老师针刺时,也常说针下亦有八纲。

中医八纲辨证之提出,是本于八卦之理,八卦以乾坤二卦为父母,而生出震、巽、坎、离、艮、兑六子;八纲则以阴阳为总纲,统领表、里、虚、实、寒、热六变。张景岳云:“阴阳既明,则表与里对,虚与实对,寒与热对,明此六变,明此阴阳,则天下之病固不出此八者。”《景岳全书》

我入读广州中医学院前,只在广雅中学初一读了一个月就参军了,其后的初中、高中课程,全是在《矛盾论》的指导下自学的,从而取得高考资格,并且一举成功,就读广州中医学院,故对《矛盾论》很有印象。入读后,听《内经》的老师讲阴阳,就感觉很多内容似曾相识,这阴阳学与《矛盾论》很多相似。为了加快与同学的交流,故在年级里成立《矛盾论》研究小组。在读阴阳学的时候,同时用《矛盾论》深化。《内经》讲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。”经过深入读矛盾的普遍性,认识了阴阳也是有普遍性。什么叫“天地之道”,就是“放之四海而皆准,皆能的思维模式”之谓也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,为学生讲《气功阴阳论》。2000年在《东方气功》杂志连载。退休后在几间老年大学讲授,经过几十年的磨炼,因认识发展,发觉一分为二,尚有待完善和补充,于2011年修订为《养生阴阳论》时,增加了《居间立极》一节。

中医常讲、常用的八纲,都是宏观八纲。我听韩老师讲针下有八纲,这就新鲜了。讲的是针下之气,徐而和为正气,紧而疾为邪气。正气有营卫,邪气分表里,邪气盛则实,精气夺则虚,这是讲微观八纲。入学不久,就种下这既有宏观又有微观的实用辩证法种子。

韩绍康——“岭南第一针”

在韩老师的针下八纲的思想启发下,在针刺时,认真体会针下微细的动静,故有《独取一穴的经验感传》的针下成果。

这古老东西有用,很有用。当时只限于感性的认识,至于确切有用,表现在什么地方,却在追求和摸索。

适逢上世纪改革开放,中国气功热又起,1980年7月5日,刘牧(可能指刘汝琛院长)主持院长办公室会议,并扩大黎泽泉参加,决定成立气功研究室,由黎泽泉负责,直属学院办公室领导,后来属学院针灸系。我放下了从韩老师那里学到的“针下气”,全心全意投入、执行学院的决定,决意开发中国的宝藏。我的学术生涯,虽然已经不用针具行医,但在这种既宏又微的全观思维指导下,仍对我学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。

今天军事武器如精确导弹,无人飞机等,也只是过去刀枪剑戟冷兵器手段的延伸和变迁,古老的《孙子》,在现代军事学,还大有作为。中医面对现代医学用X光、CT、B超、生化等检查,可理解为“望闻问切”手段的延伸和现代化。我受韩老师“针下八纲”的启示,我们也可用《内经》、《伤寒》等中医著名经典所传承下来的中医优秀思维,来应用现代科学的成果。

比如,中医四诊,很少教人看臀部、背部的,用这种微观八纲,在发展中医的四诊中的望诊,透过臀部或背部的皮肤肌肉,就可以对人的背部的骨架势提到阴阳的纲领上。看臀部一边大一边小,再透过臀部表面的皮肤肌肉的隆凸凹陷,左右之不对称,这就可以看到人之骨架势之不正,上纲到阴阳学,这就是阴阳之失调。再隔着皮肤肌肉看其骶椎,虽然很不容易观察准确,特别是皮下脂肪厚者,更是难判断。但看多了,有经验了,还是可把握的。

看骶椎就可知其骨盆的偏左还是偏右。再查其左右髂嵴之高低,即可判其两脚左右之长短。看其背肌左右之不平,肩胛之高低,隆凸凹陷,若其皮下脂肪不丰厚者,还可看其脊柱之前后左右之扭曲不正,即可判其脊柱之左右之扭曲,因之可推知其胸腹部脏腑之不正。看其肩胛一后隆,一前陷,即可判其心肺血脉之不正,若正其胸椎和骶椎,虽患有现代诊断需要手术的冠心病,亦或可免于心脏手术。看大椎,是移向右多还是左多,多可用之治疗头部五官和两手之诸疾。骶椎之不正,可推理承载于其上之二十四个椎体,亦可因之不正,以及其更上之头颅诸骨亦可能不正,因而会影响五官和头颅内的组织结构之不正,于是五官和头脑之诸疾亦以之诊治。骶椎之不正,又可间接影响其下之下肢之长短和失衡。骶椎之不正,直接则令骨盆不正。若怀胎,可引起诸多妊娠病。

此微观阴阳学,还可用来指导看现代的 X 光片,用来诊察人的骨架势,这是很有现代实用意义。韩老师此微观八纲的思维,我用之指导看现代的 X 光片,看骨盆平片,看其左右之不对称、髂嵴的一高一低、闭孔的一大一小、髂骨的一宽一狭,从中可看到其骨盆之扭曲变形。此扭曲变化,必令在上之肩胛骨(缺盆骨)也出现扭曲。夹其中之脊柱也必然扭曲,其全身骨架势之扭曲不正已经形成。夹在骨盆和肩胛骨之间的胸廓和腹腔,形本如桶,今此桶扭曲,在内之五脏六腑,必令走位,于是诸脏腑和诸组织结构均处于不正之位,于是诸疾接踵而来,天寿难保。

如此有可救之招数乎?此诸多不正,又如何能正?这就是《内经》讲的,韩老师常背诵的“知其要者,一言而终”。此“要”,要在正常架势中,就是要抓主要阴阳和阴阳的主要方面。换成中医术语,“治病必求于本”、“生之本,本于阴阳”。就是要从阴阳对立中抓到本质。活用《老子》的话,就是“以下为基”。“基”在那里?用垂直观看,“基”在脚底板。用整体观看,“基”在屁股、骨盆、骶椎。用“居间立极”法则看,“基”在屁股、骨盆、骶椎上,又管上,又管下,又管左,又管右,以及管对角线。是“居间立极”法则最典型的体现。于是产生了自古以来所没有的“绑功”,行正骨架势的治疗方法。

用此正骨架势之法,常可不用药也不用针,而解决疑难杂症。曾有人在我耳边讲过,不用中药治病,是姑息疗法。我听后,感觉要发扬中医优秀治病法真难,以及我等责任之重有如泰山。其实,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早就讲过:“上古作汤液,故为而弗服也。中古之世,道德稍衰,邪气时至,服之万全。帝曰:‘今之世不必已何也?’岐伯曰:‘当今之世,必齐毒药攻其中,镵石针艾治其外也。’帝曰:‘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?’岐伯曰:‘神不使也。’帝曰:‘何谓神不使?’岐伯曰:‘针石,道也。精神不进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今精坏神去,营卫不可复收。何者?嗜欲无穷,而忧患不止,精气弛坏,营泣卫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’”。

用针用药,我后来下的功夫少了,能全面继承韩老师针药兼施治病的是韩老师的法定传人,他的长子——韩兼善,以及广东第一批名中医黄建业。我则经再创造,在运用无针无药进行治病和养生颇多用功。若能无针无药或针药兼施治病,在对待一些顽残病痛是十分有用的。

用中药治病,或用针灸按摩等,都是诸治疗手段之一种,如此等法,一般地讲,是不需要调动患者的主观积极性。但治病、养生,求健康长寿,也可用调动患者的人神,即人的主观能动性,让其积极自我向疾患作斗争。如此,可避免“形弊血尽而功不立”。我退休的第九年开始,在《老子》精神养生班,常不用药,也不用针灸,也不为病人按摩而治大病。比如,《老子》班有个“蛇争直”的故事,七十余岁的老大爷,全身驼成三折,经过刻苦训练,成功地由蛇变直。又一老太婆,原确诊要心脏手术,经教其儿孙边按胸椎边摇臀,而免于手术。又一例老太婆一年入院四次,六次接到病危通知书,最终行胃手术出院。出院三个月后,胃痛又如前,后教其老伴边推按胃腧穴,边摇臀而病解。又一例七十多岁老大爷,确诊为椎间盘突出,医生主动留床位,嘱咐其必定要手术,否则要瘫。他没有手术,入《老子》班后,还是以摇臀为主的正常架势,而免去刀斧之难。又一例远在北京,怀妊十月,到预产期无产兆,医生、产科专业老师和亲人,均主张剖腹产。经远距离用电话,用短信,教她丈夫为她按摩三阴交和合谷,结果,二十四小时后安全顺产。此婴儿第三周,出现日睡夜醒,再教其帮婴儿正常架势后,第一天就改善,第三天就彻底改善。又一例在广东江门,患习惯性流产,第三次怀胎后,立即用现代的短信,指导用中药和正骨架势法,遥控十个月,中间虽有无数次惊涛骇浪的坠胎之兆,还是神奇地妊娠足月,娩出个健康男婴。

我退休后,主讲《老子》精神养生班,我活用“针下八纲”于老人,发展而对臀部,对背部的八纲辨证。在阴阳法则,居间立极法则指导下,创新了许多独特的功法,如摇臀法,俯伏法,以及破天荒地开创“绑功”。《老子》班之老人因得益于正骨架势,成功地挑战了看病难,看病贵之苦。

中医要现代化吗?要!但更重要的是确立中医思维用现代化为主导。若不能摆脱以西方思维模式来对中医学的解释,中医之路则越走越狭窄。现代化武装到牙齿的超级大国,竟然在伊拉克、阿富汗深陷困境,这不是很值得人们反思:优越的物质力量,到底有多优越。

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对客观物质,具有精确的观察和开发能力,即具有微观的观察和开发能力,但却忽略了宏观。故具有精确思维,却忽略了大方向正确的整体思维。中医学虽缺乏精确的观察手段,却长于大方向正确的整体思维。微观与宏观,两者兼而有之,则可稳操胜券。我在韩老师“针下八纲”的微观的启发下,用“双观”(宏观与微观)指导正骨架势,取得行之有效的创新医疗和养生的法门。这种“双观”或者会有助中医走上更宽阔的大路。今既开头,后继者自然会大踏步接力而上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本部分承接前文,主要阐述了作者在韩绍康老师“微观八纲”思想启发下的学术发展与创新:

1. 应用于现代诊断:将“微观八纲”的思维模式用于解读X光片,通过观察骨盆、脊柱等骨骼结构的对称性与形态(如髂嵴高低、闭孔大小),来判断全身骨架的平衡状态,并由此推断其对内脏位置和功能的影响,认为骨架失衡是许多疾病的根源。

2. 确立治疗核心(“要”):提出治疗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,即调整失衡的“阴阳”。引用《内经》“治病必求于本”和《老子》“以下为基”的思想,将骨盆、骶椎区域视为调整全身骨架平衡的枢纽,并引入了“居间立极”的法则。

3. 创新治疗方法(“绑功”):基于以上理论,创立了“绑功”这一正骨架势的治疗方法,强调通过非药物、非针刺的物理方式调整身体结构来治疗疑难杂症。

4. 强调“神”的作用:再次引用《内经》,指出即使针药技术高超,若患者“神不使”(精神意志衰败),治疗也难以奏效。因此,作者后期转向注重调动患者自身的“神”(主观能动性)来对抗疾病,进行养生,这被视为避免“形弊血尽而功不立”的根本途径。

5. 学术分流与个人路径:明确了韩老师针药技术的正统传承者,而作者自己则选择了一条“再创造”的道路,专注于发展无针无药的治病养生方法。

《内在之道》是一本融合道家哲学与现代中医理念的著作,由美国道家中医药研究院院长、肿瘤经方治疗专家 吴明杰博士 撰写。书中深入阐释了身、心、灵的相互联系,揭示了真正的疗愈之道源自“内在的自愈力”。

吴明杰博士以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,结合真实病例,系统介绍了道家中医如何通过气(生命能量)、草药、针灸、太极与冥想,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康复。本书批判了西医对疾病根源的忽视,提出一种以预防、养生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替代医疗模式。

《内在之道》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,更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生命智慧、实现心灵觉醒的修行指南。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让读者重新认识“自愈”的力量,并展示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以道家思想达至长寿、宁静与整体健康。 https://www.wuhealing.com/products/cdg7jc8wmwtgsmzbj2emcfyd726e3c

小朋友 张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