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承脉络揭秘|黎泽泉《德厚恩深韩绍康》-第二章 埋下中医是精神学产物的种子

黎泽泉教授——现年92岁“行走的中医活化石”

二、埋下中医是精神学产物的种子

古时和现代的中医学,并没有关于“神”的专科,而韩老师经常背诵《内经》“神”的条文,并应用于实际,日久潜移默化,在我的头脑里从量变而产生质变。可以讲,韩老师教的针刺术,我当时和现在的理解,全是“守神”、“用神”的功夫。

韩绍康——“岭南第一针”

韩老师经常背诵:“粗守形,上守神”、“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”、“凡刺之法,先必本于神”、“持针之道,坚者为宝,正指直刺,无针左右,神在秋毫,属意病者,审视血脉,刺之无穷”,“凡刺之法,……专意一神……必一其神,令志在针,……以移其神,气至乃休”,“神无营于众物”、“神乎神,客在门,未睹其疾,恶知其原?刺之微,在速迟,粗守关,上守机,机之动,不离其空,空中之机,清静而微,其来不可逢,其往不可追。知机之道者,不可挂以发,不知机道,叩之不发,知其往来,要与之期,粗之闇乎,妙哉!工独有之”,“若夫法天则地,随应而动,和之者若响,随之者若影,道无鬼神,独来独往。帝曰:“愿闻其道。”岐伯曰:“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,五脏已定,九候已备,后乃存针,众脉不见,众凶弗闻,外内相得,无以形先,可玩往来,乃施于人。人有虚实,五虚勿近,五实勿远,至其当发,间不容瞚。手动若务,针耀而匀,静意视义,观适之变,是谓冥冥,莫知其形,见其乌乌,见其稷稷,从见其飞,不知其谁,伏如横弩,起如发机。帝曰:“何如而虚?何如而实?”岐伯曰:“刺实者须其虚,刺虚者须其实,经气已至,慎守勿失,深浅在志,远近若一,如临深渊,手如握虎,神无营于众物。”等《内经》原文。意思是包括进针、候气、行针、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中都要守神、用神。出针之后,又背:要“治神”,“知养神”。

平时则教导:用针有两法,即“形”或“神”的不同功夫。

何之谓形,何之谓神。《内经》有两解。《灵枢·小针解》则曰:“粗守形者,守刺法也。”上守神者,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,可补泻也。“神客者,正邪共会也。”“神者,正气也。”“客者,邪气也。”

《八正神明论篇》则曰:“然夫子数言形与神,何谓形?何谓神?愿卒闻之。岐伯曰:请言形,形乎形,目冥冥,问其所病,索之于经,慧然在前,按之不得,不知其情,故曰形。帝曰:何谓神?岐伯曰:请言神,神乎神,耳不闻,目不明(原文:目明。此“目不明”三字是按郭霭春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》天津科技出版社(1981)p169改),心开而志先,慧然独悟,口弗能言,俱视独见,适若昏,昭然独明,若风吹云,故曰神。三部九候为之原,九针之论不必存也。”

“粗守形,上守神”,这是《针经》开章第一篇,就阐明针刺的两法,或者说是两条不同的路线。前者是低档的,后者是高档的。为什么呢?《史记·论六家要指》曾指出:“凡人所生者,神也。所托者,形也。……神者,生之本也;形者,生之具也。不先定其神,而曰我有以治天下。何由哉!”《钟吕传道集》也说:“人之生也,形与神为表里。神者,形之主,形者,神之舍”。

针刺法门走“守神”这条路,就是走“本”、走“形之主”这条路。韩老师在用针之时,总是念着《内经》关于“神”的语录,这就是教,针刺法门要走“守神”这条路线,才是“上”的功夫。但这不是不要“形”。“形”是“生之具”、“神之舍”,在走“守神”这条路线时,只是要以神为主导,借形以调神。韩老师是启示后辈学针、用针,不可忘记祖宗之用心良苦!

诚然,走“守形”这条“粗”的路线,也能培养出医生,但只是“粗工”水平。可治疗的范围很局限,不如“守神”,驰骋的天地之无比广阔。

韩老师总是背这个“神”字,初听不经意,听得多了,看多了,有了积累,逐渐内化到头脑的思维结构中,这个“神”字,给我后来对中医的认识,打下殷实的基础,后来认为中医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创立,全不似现代科学的实验室医学之产物,而是与“神”有关的产物,我撰文《中医源于气功》(《人体特异功能研究》1989年,5卷1期第31页)曾详述此认识。

韩老师为什么那么重视这个“神”,直接的效应就体现在临床。在临床给病人针刺若要产生经络感传,就要“得气”。要“得气”,就要“候气”,要“候气”,就要全靠此“神”。得气之后,进行针下手法,就能取得“气至而有效,效之信,若风之吹云,明乎若见苍天”,就能“如鼓应桴,恶有不下者乎”、“如鼓之应桴,响之应声”。所谓“候气”、“得气”的“气”,并不是寻常口鼻呼吸之气,非气之恶气、郁气。更非自然界的天气、地气、空气……此“气”与人的精神有关,是必须在特定的精神状态下始能显现。我花了许多年时间,又在实践中,请教佛、道、儒、医诸多师傅,深入和尚庙、道观和公园考察,又参考古今中外很多书,才搞清楚,这“气”是现代所谓之“物质反映性”。有关论述,分别在1999年《中国人体科学》第3期、第4期,题为《气与精神意识相关》和《气与物质的反映性》。2005年《益生文化》第九期36页和第十期39页发表《性兴奋与“气”兴奋》。

候气必须守神,是医者用“神”捕捉患者的“气”,用现代的语言是求两者同步。而论神的源头并不是中医,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精华。当然,《内经》也有不少经文是论神的。《灵枢经·终始》在讲到针刺之法时,强调:“深居静处,占神往来,闭户塞牖,魂魄不散,专意一神,精气之分,毋闻人声,以收其精,必一其神,令志在针”。

传统“守神”的针刺,是要施术者聚精会神,详察秋毫,将精神集中在针下,依察针下的虚实变化。

《素问·征四失论》在讨论医生工作的过失时说:“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专,志意不理,外内相失,故时疑殆。”这是说医生施针术时,要集中精神,否则就“不专”,平时要多进行专一其神的训练。

《内在之道》是一本融合道家哲学与现代中医理念的著作,由美国道家中医药研究院院长、肿瘤经方治疗专家 吴明杰博士 撰写。书中深入阐释了身、心、灵的相互联系,揭示了真正的疗愈之道源自“内在的自愈力”。

吴明杰博士以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,结合真实病例,系统介绍了道家中医如何通过气(生命能量)、草药、针灸、太极与冥想,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康复。本书批判了西医对疾病根源的忽视,提出一种以预防、养生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替代医疗模式。

《内在之道》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,更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生命智慧、实现心灵觉醒的修行指南。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让读者重新认识“自愈”的力量,并展示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以道家思想达至长寿、宁静与整体健康。 https://www.wuhealing.com/products/cdg7jc8wmwtgsmzbj2emcfyd726e3c

小朋友 张Comment